#1. 陶淵明的千古名文 ~桃花源記 化作現實
小時候 地理課本提到:
桂林山水甲天下 陽朔山水甲桂林
所以 陽朔的風光水色 更勝一籌
這就帶大家一起來欣賞唄!
4月8日 離開天坑後 中午驅車前往陽朔用餐
在餐廳 從窗口往外
看到一幕幕令人驚喜的世外桃源
遠山綿延 水流蜿蜒 綠樹點綴其間
古色古香的灰瓦屋頂房舍 曲折相通
上菜之前 已經快門按不停了!
原來 下午要參觀的
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感覺時光 回溯到另一個世代 另一個空間
據說 這裡是台灣元大證券的馬志玲
所投資的一個觀光景點
完全仿效文章中所敘述的場景
話說 晉朝 武陵一名漁夫
某日去到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
經歷種種奇特的人事物
是如此的天下太平 物產富饒 人民安康和樂
回來後 告知太守派人去找
卻再也無人能尋到該片樂土
我們上船後 年輕女孩導遊
開始介紹這裡的地理景觀 和風土民情
小船沿著楊柳青青的兩岸河道、古厝
欣賞那綿延不斷的饅頭山
一種思古之幽情 油然而生
有山 有洞 有小橋 有流水 有人家
還有一艘艘穿梭而過 載滿遊客的小船
這個園子 是為少數民族所設計
沿途有苗族 侗族 瓦族姑娘與青年
為我們表演歌舞
滿眼的綠意盎然
想像自己是那位誤闖桃花源的漁夫
帶著驚喜 欣賞這山光水色的世外桃源
原文如下: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沿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重新再看這篇文章 高中時 可是背得滾瓜爛熟
桃花源記 出自「陶潛」詩~桃花源詩
陶淵明又名陶潛 字元亮 世號靖節先生
桃花源記 敘述一個世俗的漁人
偶然闖入烏托邦般的地方的經歷
後人咸認為:桃花源記
其實是陶潛 對當時社會的諸多不滿
希望追求一個平靜和諧 桃花滿園開的社會而寫的
這該是他自己杜撰的文章
所描寫的桃花源 是一片人人都嚮往的人間樂土
桃花源之所以美 是因為居民善良心美
所以 環境才得以保持原有的自然風貌
我以前有個疑問:最後一段 漁夫離去時
村民告訴他 要保守秘密 ~如此如此 這般這般......
不可對外人說起 他為何還一路做記號
一回來 就去告密呢?難怪會找不到
~待續~
#2. 從餐廳窗口 望向這世外桃源
#3. 如詩如畫
#4. 夢中奇景 真實呈現
#5. 青山 綠樹 古宅 真是絕配
#6. 充滿古意的屋頂
#7. 這片神奇的土地 充滿了神秘
#8. 恍如失去的地平線
#9. 入口處 中國字橫幅 習慣從左看 但匾額是從右至左
#10. 迎面 就是這篇充滿神秘的古文
#11. 前往搭船遊湖
#12. 碼頭船隻回航
#13. 準備上船囉!
#14. 年輕女孩 一路介紹美景
#15. 兩岸美景不斷
#16. 有小橋 有人家
#17. 屋宇相連
#18. 千山綿延
#19. 船過 水留痕
#20. 跟著漁夫 進入化外之地
#21. 穿梭在綠柳千山之間
#22. 沿河 欣賞少數民族的歌舞
#23. 居民房舍
#24. 寒冬終將過去
#25. 絲絲翠綠楊柳 迎春到
#26. 春去秋來 四時更替 本是自然現象
#27. 柳暗花明又一村
#28. 春塘水暖 鴨先知
#29. 眼前一片綠意盎然
#30. 屋舍倒影 相輝映
#31. 一個 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32. 有山 有樹 有洞 有橋
#33. 別有洞天 帶領進入不可知的世界
#34. 和小姑娘合影
35. 滿船賞景遊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