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貼出後 承蒙很多格友指教
大家有個疑問:這裡可以拍照嗎?
事實上 在美國參觀任何博物館 都可以拍照
不過好像沒人像我這麼愛拍 大家都只是靜靜的觀賞
台灣人 恐怕是世界上最愛拿手機拍照的族群吧!
不管什麼花燈 蘭花展 花博 玫瑰展….
每個場景 前面都要大排長龍
人物一個個獨照完 還要合照 沒完沒了……
不想拍的小朋友 還會被大人硬抓過來 逼著拍照
並且被一再地要求:微笑 伸手喊YA!才肯放過
像我只要拍記錄照的 往往無法等到淨空的時候
說老實話:人物與景物同時入鏡 是很難兩全其美的
要嘛 人物好看 背景一定毀掉
要顧及背景好看 人物就一定被犧牲掉
更甭說美顏、美肌照了!背景都嘛一概的模糊 朦掉
但大家好像並沒這個體認 ~大爺 老娘 就是要拍…….
我常想 : 回去看照片 也只是看自己好不好看?
眼睛有沒有閉起來?是否忘了縮肚?皺紋有幾條?
根本不會看背景是啥?更何況人物都遮掉大半了
哪還有背景呢?再美的背景 也是徒然
當然要拍到此一遊 也無可厚非 但不用每個景都拍吧?
試著想像:九寨溝這麼漂亮!處處繽紛 奇幻的美景
結果100張圖前面 都是一排美女 搔首弄姿
根本後面什麼都看不到啊!
話題扯遠了!言歸正傳
在大都會博物館像走迷宮似的
一個個展館佈展的 都是稀世鎮宮之寶 直讓人眼睛發亮
本來大家相約一點半 在大廳見面
我一聽說還有個大廳 都是戰爭使用的各式盔甲
非常精彩 我又跑去看了
哇!真是難以想像:
打仗要騎馬 已經夠辛苦了!
還要穿這身極其笨重的精雕細琢盔甲 動作怎麼能靈活呢?
光是上馬 騎馬 就已經大費周章了
還要持長戟和敵人廝殺 那是個怎麼樣的場面啊!
不只頭盔 身上的盔甲 還有護膝 護肘 護手的鋼製盔甲
真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嘆為觀止
更神奇的是 連每匹馬的戰袍 也是從頭到腳整套的
不然 馬腳被人砍一刀 連人帶馬就只有死路一條 任人宰割了
這樣 整個沙場都是鋼鐵盔甲 乒乒乓乓的 該是多麼壯烈啊!
我們還開玩笑說:戰死之後 還得有人在沙場
把這些盔甲搬回來處理 再轉給下一個戰士穿吧?
要不然 製作得那麼精緻的盔甲 只穿一次 就太可惜了!
該博物館於1872年2月20日首次開放,當時位於紐約市第五大道681號的一幢大廈之內。鐵路職員約翰·泰勒·約翰斯頓英語:John Taylor Johnston將個人藝術收藏品提供給博物館作為最早的館藏,並且擔任首任館長。而出版商喬治·帕爾默·普特南英語:George Palmer Putnam成了創立時期的監督人。藝術家伊士曼·約翰遜英語:Eastman Johnson擔任博物館的共同創辦人。在他們的指導下,博物館的館藏,由最初的羅馬石石棺和大部分來自歐洲的174幅繪畫,迅速增長並填滿了可用的空間。1873年,博物館採購了盧吉·帕爾瑪·德·塞斯諾拉(Luigi Palma di Cesnola)所收集的賽浦路斯文物。同年,博物館從第五大道搬遷到第14街128號道格拉斯大廈。可是新館址很快就不敷應用。
1871年,博物館與紐約市商議後,得到中央公園東側的一片土地作為永久館址。其建築的紅磚新歌德式外型由美國建築師卡爾弗特·沃克斯(Calvert Vaux)和合夥人Jacob Wrey Mould設計。[13]沃克斯的大膽新歌德式設計不獲欣賞,在建築完成時被認為設計過時,更被博物館的主席評為「一個錯誤」。[14]
博物館自此不斷擴建,譬如由理察·莫里斯·亨特所設計的新古典學院派布雜藝術的立面。[15]這個擴展部分由1912年開始興建,到1926年完工,採用了來自印第安那州的灰色石灰石。南翼建於1911年,北翼建於1913年。兩翼都是由麥金米德與懷特事務所(McKim, Mead & White)負責興建。1963年,在作家安德烈·馬爾羅驅使下,成千上萬的訪客到博物館一睹《蒙娜麗莎》。[16]
1971年,新建築計劃得到批准並且交給凱文·羅區-約翰·汀克羅事務所負責,工程為期超過20年。[17]計劃目標是為了市民更容易接近展品,研究人員更方便使用設施,讓整個博物館更有趣更有教育意義。
在很多的新計劃中,也包括了於1975完工的「羅伯特雷曼翼」,那裡珍藏了很多歐洲油畫大師的名作,當中包括了印象派、後印象派畫家;安置丹鐸廟的「賽克勒翼」,完成於1978年;「美國翼」於1980年對外開放,那裡全面展示美國日常生活藝術歷史;「邁克爾C洛克菲勒翼」,自從1982年,收藏了來自非洲、大洋洲、美洲的文物;「莉拉艾奇遜華萊士翼」,自1987年收藏了很多現代藝術作品;而「亨利河克拉維斯翼」則展出自文藝復興至20世紀初的歐洲雕塑與裝飾藝術。
這些新建築物落成後,博物館在這些空間裡重新組織收藏品。1998年6月,韓國藝術廊對外開放,完整了亞洲藝術的展覽系列。1999年,近東方文物、希臘與羅馬文物展館的重新裝修已經展開。展覽古希臘藝術的「羅伯特和蕾妮展覽廳」在1996年開幕,新希臘畫廊於1999年4月開幕,而賽普勒斯畫廊於2000年開幕。
2006年,博物館的建築物總長度差不多400米,佔地180000平方米,比1880年代的館址大20倍。[18]
大都會的永久收藏品被分為十九個館部,每個館部都有專門的館長、修復人員及研究人員。[6]永久收藏品的代表有古代物品及古埃及的藝術品,歐洲名師的油畫及雕塑,還有大量的美洲及現代藝術展品。[7]博物館亦收藏了不同的樂器、服裝、飾物,以及古代的武器及盔甲。[8]博物館的畫廊永久地配置了一些著名的內部裝飾,從1世紀羅馬到現代美國的設計都有。 [9]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相當出色的中國藏品,據研究者指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號稱是中國以外最好的中國佛教雕塑收藏,在塞克勒(Sackler)廳中擺滿了大大小小佛像,包括山西廣勝寺的元代彩畫大約60平方米,以及大量從山西割下的佛頭。」[19]
除了常設展覽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全年組織與舉辦大型的巡迴展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