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親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台灣時間的7月25日零時 大約是美國7月24日中午12點
我們造訪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
即使像我這樣 事前毫無做功課的人
也聽過這裡響叮噹的名號!
我猜:這是紐約之行 必訪的行程吧!
尤其是大姊和姊夫 都很愛看展
我的心得是:面對面親眼看展
能當下感受歷史和藝術
帶給人的震撼與感動 這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 若要仔細看 可能花一整天時間也看不完
只能看多少 算多少了!
這天 車子行走在紐約街頭 下著毛毛雨
車子經過一棟造型特大 特雄偉的建築
我心想:這必是什麼偉大的地方吧!?
果不其然 外面已經有排很長的隊伍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大都會博物館
進到博物館裡面 挑高的建築空間 已經人山人海
我們先排隊 在自動售票機前面操作
信用卡放進去 票才出來嗯!就像飲料販賣機
可是全英文 而且複雜多了
到美國才發現:不管進到什麼超市 藥局 展館....等等
都是要自行操作電腦 否則什麼事也做不了吧?
入口 一道長長的階梯 呈現在眼前
我們看著地圖 研究一下:要先參觀哪些展場?
七個人 勢必要分頭參觀 看著DM 頭都大了
這麼大的博物館 密密麻麻的房間 就像走迷宮似的
還分好幾層樓 我打定主意 只要好好跟定大姊就行了!
我們最先參觀的 是各種歷史悠久 造型奇特的古老樂器
比如:一個超有歷史的老鋼琴 上面還有精緻的繪畫
且分成上下兩行琴鍵看起來就古色古香價值無法衡量
我對樂器沒有什麼研究 倒是聽過幾場弦樂表演
聽過介紹 但這些珍奇的展品
必然是世上少有的珍品 才可能在這裡展出
不只是材質奇特 造型更是五花八門
接著 又去看油畫和雕塑品
繪畫是多數人最能欣賞的藝術
不會畫 也多少會欣賞
我喜歡看油畫的光影營造
油畫 算是全世界繪畫的主流
水彩 水墨 或粉彩……等等 在這裡是看不到的!
他們好像沒有導覽 或租用耳機 只能自己看說明牌
~待續~
知識加油站: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語: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暱稱The Met)位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曼哈頓中央公園旁,是世界上最大的、參觀人數最多的藝術博物館之一。[4]主建築物面積約有8公頃,展出面積有20多公頃。館藏超過二百萬件藝術品[5],整個博物館被劃分為十七個館部。[6]主除了主館外,還有位於曼哈頓上城區修道院博物館的第二分館。那裡主要展出中世紀的藝術品。
在眾多永久藝術收藏品中,包括許多出眾的古典藝術品、古埃及藝術品、幾乎所有歐洲大師的油畫及大量美國視覺藝術和現代藝術作品。博物館還收藏有大量的非洲、亞洲、大洋洲、拜占庭和伊斯蘭藝術品。[7]博物館同時也是世界樂器、服裝、飾物、武器、盔甲的大總匯。[8]博物館的室內設計模仿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從1世紀的羅馬風格延續至現代美國。[9]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由一群美國公民於1870年發起構建。當時的發起人包括了商人、理財家、卓越的藝術家與思想家。他們期望博物館能夠給予美國公民有關藝術與藝術教育的薰陶。[10]最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於1872年2月20日開幕,當時的博物館位於第五大道681號。
在2007年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已經有接近四分之一英里長及佔地二百萬平方英尺,是博物館最初大小的二十倍。[11]
1870年4月13日紐約州議會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頒發一項法令,「為了在城市中建立和維持一個藝術博物館和圖書館,為了鼓勵和發展美術研究和藝術在生產和自然生活的應用,為了增加相關科目的一般知識,也為了向公眾提供教育和娛樂。」[12]
該博物館於1872年2月20日首次開放,當時位於紐約市第五大道681號的一幢大廈之內。鐵路職員約翰·泰勒·約翰斯頓英語:John Taylor Johnston將個人藝術收藏品提供給博物館作為最早的館藏,並且擔任首任館長。而出版商喬治·帕爾默·普特南英語:George Palmer Putnam成了創立時期的監督人。藝術家伊士曼·約翰遜英語:Eastman Johnson擔任博物館的共同創辦人。在他們的指導下,博物館的館藏,由最初的羅馬石石棺和大部分來自歐洲的174幅繪畫,迅速增長並填滿了可用的空間。1873年,博物館採購了盧吉·帕爾瑪·德·塞斯諾拉(Luigi Palma di Cesnola)所收集的賽浦路斯文物。同年,博物館從第五大道搬遷到第14街128號道格拉斯大廈。可是新館址很快就不敷應用。
1871年,博物館與紐約市商議後,得到中央公園東側的一片土地作為永久館址。其建築的紅磚新歌德式外型由美國建築師卡爾弗特·沃克斯(Calvert Vaux)和合夥人Jacob Wrey Mould設計。[13]沃克斯的大膽新歌德式設計不獲欣賞,在建築完成時被認為設計過時,更被博物館的主席評為「一個錯誤」。[14]
博物館自此不斷擴建,譬如由理察·莫里斯·亨特所設計的新古典學院派布雜藝術的立面。[15]這個擴展部分由1912年開始興建,到1926年完工,採用了來自印第安那州的灰色石灰石。南翼建於1911年,北翼建於1913年。兩翼都是由麥金米德與懷特事務所(McKim, Mead & White)負責興建。1963年,在作家安德烈·馬爾羅驅使下,成千上萬的訪客到博物館一睹《蒙娜麗莎》。[16]
1971年,新建築計劃得到批准並且交給凱文·羅區-約翰·汀克羅事務所負責,工程為期超過20年。[17]計劃目標是為了市民更容易接近展品,研究人員更方便使用設施,讓整個博物館更有趣更有教育意義。
在很多的新計劃中,也包括了於1975完工的「羅伯特雷曼翼」,那裡珍藏了很多歐洲油畫大師的名作,當中包括了印象派、後印象派畫家;安置丹鐸廟的「賽克勒翼」,完成於1978年;「美國翼」於1980年對外開放,那裡全面展示美國日常生活藝術歷史;「邁克爾C洛克菲勒翼」,自從1982年,收藏了來自非洲、大洋洲、美洲的文物;「莉拉艾奇遜華萊士翼」,自1987年收藏了很多現代藝術作品;而「亨利河克拉維斯翼」則展出自文藝復興至20世紀初的歐洲雕塑與裝飾藝術。
這些新建築物落成後,博物館在這些空間裡重新組織收藏品。1998年6月,韓國藝術廊對外開放,完整了亞洲藝術的展覽系列。1999年,近東方文物、希臘與羅馬文物展館的重新裝修已經展開。展覽古希臘藝術的「羅伯特和蕾妮展覽廳」在1996年開幕,新希臘畫廊於1999年4月開幕,而賽普勒斯畫廊於2000年開幕。
2006年,博物館的建築物總長度差不多400米,佔地180000平方米,比1880年代的館址大20倍。[18]
大都會的永久收藏品被分為十九個館部,每個館部都有專門的館長、修復人員及研究人員。[6]永久收藏品的代表有古代物品及古埃及的藝術品,歐洲名師的油畫及雕塑,還有大量的美洲及現代藝術展品。[7]博物館亦收藏了不同的樂器、服裝、飾物,以及古代的武器及盔甲。[8]博物館的畫廊永久地配置了一些著名的內部裝飾,從1世紀羅馬到現代美國的設計都有。 [9]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相當出色的中國藏品,據研究者指出,「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號稱是中國以外最好的中國佛教雕塑收藏,在塞克勒(Sackler)廳中擺滿了大大小小佛像,包括山西廣勝寺的元代彩畫大約60平方米,以及大量從山西割下的佛頭。」[19]
除了常設展覽外,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還全年組織與舉辦大型的巡迴展覽。[20]
#2. 排隊購票的人潮
#3. 研究參觀路線
#4. 背後長長的階梯 引領觀眾進入奧妙的世界
#5. 哇!這麼複雜的簧管樂器
#6.
#7. 類似琵琶的中國古樂器
#8. 這雕花 也太細緻了
9. 古早的鋼琴 有上下兩層琴鍵 上面還有繪圖
#10. 下面這樂器好特別 像一顆椰子
#11.
#12.
#13. 演奏樂器的西洋油畫
#14. 孔雀造型 還加上羽毛呢!
#15. 古箏造型 下面還有兩個水果圓座
#16. 動物造型的樂器 好可愛!
#17. 弓箭造型 充滿原始風味
#18.
#19. 好美的圓弧造型 像帆船 又像天鵝
#20. 鋼琴下方 還有精雕細琢
#21. 這是敲鑼打鼓吧?
#22. 是鋼琴 也是藝術品
#23. 蛇形樂器 是吹的吧?
#24. 象牙?椰子殼?
#25. 真是奇特的樂器
#26.
#27. 這也是樂器吧?上面 有埃及法老王雕像
#28. 管風琴 總是特別高大
#29. 樂器玻璃窗花 色澤豔麗
#30. 俯瞰大廳的盔甲戰士
#31. 藝術雕像大廳
#32. 走道上的銀器
#33. 少女油畫
#34. 摔裂的西瓜 鮮紅多汁
#35. 美麗的仕女
#36. 拿破崙出征
#37. 沙灘的人影
#38. 壯闊的冰山
#39. 草原上 奔跑玩耍的少年
#40. 依偎在媽媽身邊的小女孩
#41. 閱讀的三位少女
#42. 優雅的下午茶
#43. 表情生動 裙擺細膩的女人
#44. 少婦壁雕
#45. 看不出 這是在吹什麼?
#46.
#47. 想到朱麗葉的窗台
#48. 這幅油畫 內容好豐富
#49. 細膩的人像
#50. 這一區 全是家具
#51. 好華麗的五斗櫃 保持真完整
#52. 好貴氣的櫥櫃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