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德水車
小時候 住台中縣外埔鄉下
我們常常跟祖母到田裡 看她辛苦耕種
那時 也常在田邊看到水車
只覺得水車轉呀轉不停 水不斷湧出 常看得出神
當時並不知道它的用途 只覺得很好玩
長大後 看到水車 就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
也讓我想起……吃苦耐勞、堅毅不拔
過世已40年的祖母
她終年在艷陽下 彎腰站在水田裡 那忙碌不堪的瘦小身影
就如那永遠轉不停的水車
不管歲月經過多久
那情景 仍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
水車 也勾起我些許遙遠的回憶
水 車 的 由 來
參考網站 http://www.solar-i.com/watw-1.htm
龍骨水車 是約1800年前,三國時期(約公元200多年)魏國(今陝西) 馬鈞 發明的。當時,在馬鈞的房子旁邊.有一塊比較高的荒坡地沒有開墾。馬鈞想利用這塊荒坡種點蔬菜,可是很難把水引到坡地上去澆灌。馬鈞仔細研究了附近的水源,設計了一種新的提水工具,這就是翻車,也就是後來說的龍骨水車。
這種水車是在更早以前畢嵐所發明的 "括車" 的基礎原理上,再加以改進製成的。馬鈞設計的翻車採用木鏈條,能夠連續不斷地將水提上來。( 翻車 之後分為手拉與腳踏兩種,馬鈞當時設計的依記載為手拉式 )。翻車也叫踏車、水車。其結構是以木板為槽,尾部浸入水流中,有一小輪軸。前端有一大輪軸,固定於堤岸的木架上。用時轉動拐木,使前輪軸轉動,帶動槽內的連續帶狀板葉(木鏈條)刮水而上,不斷抽水到地勢較高的田地,因木鏈的形狀似龍骨,故後來又稱為龍骨水車。
這是三座水車 連續運轉
搜尋網頁
http://www.pse100i.idv.tw/n/toknsacuc/toknsacuc001.htm
簡介:根德水車園區位於三芝古庄村之台2線旁,亦為往來淡金公路近八連溪出海口。三連式水車透過連續的運轉,緩緩驅動發電機,特殊的型造,宛如現代機械齒輪比的應用,直接供應現場設施電力,在此展現先民智慧璀璨的累積,為先民的智慧結晶做文化傳承,豐沛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優勢的田園風光、獨特的地方特色、每年舉辦水車文化節,更帶動了相關觀光產業的發展。因此,有特色活動的舉辦不但可豐富人民的休閒生活,引導久居都市叢林的遊客也能走入田野,並享受寧靜田園風光以及造訪各個水車點,可說是最佳的選擇。
公廟前木造式水車一座。步行而下約300公尺福德水車園區(亦可開車至停車場),沿溪谷公路而下(溪畔四處茭白筍田環繞,10月中旬為盛產期,可向當地農民選購)。接至101縣道櫻花水車園區位於埔頭橋處。往根德水車園區行至古庄村之(台2線)旁,亦為往來北海岸必經之地,特籌建三連式水車。沿(台2線)北向金山方向21.5公里處轉民主公王水車園區,循指示牌前行約行5分即抵。
根德水車園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植物
紅色嫩芽 呈Y字形 好像在跟你說~~YA!!
冬天 葉子轉紅 並已經結出像蜜棗般的紅紅果子
後面是根德橋
中午 在三芝這家 Coffeedoor 吃歐式自助餐 這是餐廳門口
這個觀景角落 享受美味餐點 真是享受啊!
你看....是不是很棒呢?
這是洗手間外面ㄟ ....在這裡 等待也變成享受
我都會先吃蔬菜沙拉
然後才吃正餐 以蔬果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