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力颱風來襲 每戶人家都有一張警訊

 

「寶藏巖」這個名詞

數年前 經由攝影老師和同學的照片中

首次出現在我腦海裡 也存疑了多年

 

它在公館的福和橋附近 小時候我們住這裡十多年

生活重心都在羅斯福路、台大附近

歷經快半個世紀的支離破碎記憶 完全無法拼湊起來

相信我的家人也跟我一樣 不知它的存在

而如今 它竟成了鼎鼎有名的國際藝術村

好奇心的驅使 我知道終究會親自來一趟

 

看地點 曾經是我幼年故居附近 為何我從來不知道呢?

看過無數照片 不管是大景或小品 都無法把它們連結在一起

對它的模樣 完全是摸不著頭緒

今天特地來 就是為了揭開它神秘的面紗

 

回來後 上網一查 才知道在我們搬離了公館之後

為了興建福和橋 原居住在這隱蔽的小山中的農民和眷村

違章建築 越聚集越多 終成了一個小小的共生聚落

後來 政府安置住戶遷走讓藝術家進駐

成了一個很神秘的公共區域

因為它的歷史意義 而被訂為古蹟

 

因為有些住戶 依舊想保有隱私權 都門窗緊閉

有些是小劇場 更多是以圍離封閉起來 很難一窺究竟

只能在小小的山坡小徑 沿著山勢而上

穿梭其中 有如走在九份老街的感覺

但它完全沒有商業行為 甚至看不到一位居民

連一杯水也買不到

只有一些 和我一樣充滿好奇的遊客到訪

 

因為 它是在很隱密的山間小徑

從外觀 根本看不出來這裡曾有200戶的聚落

每一戶都以小階梯 和羊腸小徑連結

殘垣斷壁 多已成了廢墟 巨木貫穿期間

偶爾可見的是一些小小的藝術裝置

 

看到幾位學生來拍畢業照 真是有心啊!這麼大熱天

女生一直在教男生如何對焦?有這麼難嗎?

我又發揮雞婆的本性 自告奮勇去幫忙

才知道事情糗大了!

 

竟然是N牌單眼底片機耶!

現在 還有年輕人用這個?我連對焦都不會

她說轉到中間圓圈處 影像疊合 就可以了

慘囉!老花眼 怎麼也對不清楚

最後 我用自己的類單 幫忙拍幾張 以資彌補

天啊!真是踢到鐵板囉!

 

我想起小時候 和媽媽曾跟一位鄰居婦人上山

到附近採竹筍 那次 年幼的我

成了蚊子眼中的捐血大戶

幾乎是體無完膚的逃回來 全身癢得不停跳腳

所以這次要進來之前 我已先噴了防蚊液 仍不免被叮上

在三角窗 也有提供幾瓶給遊客使用 算是很貼心

 

看這些違建的空間 都非常狹小簡陋

可以想見那些弱勢族群 當年生活的困頓與不易

在上一集中 我曾提及:班上有一半同學 是不升學的

國小畢業 就準備去工廠當童工

所以他的六年級生涯 非常逍遙自在

老師在講台上 講得口沫橫飛;

他趴在書桌上 也口水流了一大灘

我們上台挨鞭子 他們偶爾被驚醒後 繼續睡大覺

 

民國50幾年 爸爸的薪水 只有800 要養一家七口

聽三妹說:同學家的父母 加三位當小童工的兄姐

一個月 全家也才賺600

我們靠賒帳、借貸過日子 大姊的衣服不能穿 換我穿

接下來 還要給三妹、小妹穿

每次要花錢 爸媽心裡都要打好幾個結

至今 我們家人都還是非常勤儉過日子

這絕非現代小孩子 所能理解的啊!

 

「寶藏巖」如今成了市定古蹟

這一天 我冒著38度高溫 撐傘在這裡拍照

心裡感觸很多:現在的小孩子

真是「身在福中 不知福」啊!

    

知識加油站:

寶藏巖,本址位於台灣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3段,臨虎空山北麓(標高80公尺)與新店溪旁的一處佛教山寺,是現行台北市定古蹟。

該地除了擁有俗稱觀音亭的寶藏巖寺市定古蹟之外,另該廟附近涵蓋的違章建築所形成的歷史聚落,亦現行台北市定歷史建築,名稱為寶藏巖歷史聚落。而該歷史建築所引申的廣義地理名詞,則指依山而造的違建集合而成的小鄰里社區。該社區地處福和橋以及自來水園區(公館淨水廠)之間,行政區屬中正區水源里。

寶藏巖雖然不大,總面積只有3.97公頃。但擁有傍水山坡、漳泉廟宇與戰後違建眷村等等的人文特殊景觀,再加上其緊鄰由福和橋、基隆路高架橋水源快速道路交織而成的匝道,形成古今相照的意象。19976月後,受到部分台灣學者及民眾的普遍注意。經過整建與媒體報導,2006,《紐約時報》將寶藏巖納入台北最具特色的景點之一,與當時全世界最高樓,台北101大樓齊名。

 

寶藏巖歷史聚落

1930年代中期,二戰爆發,駐台日軍開始於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1945,二戰結束,國府開始統治台灣,寶藏巖附近台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因地處高地,日治時期遺留下兵舍及軍事設施亦成為名為台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而1950年代的當時,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稍緩和,違建禁令鬆弛,司令部軍方默認外省人居民於寶藏巖週遭興建違建事實。於是寶藏巖開始出現居民,並陸續蓋起數十戶的平房住宅。直至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更快,至1980年代止,已接近四公頃約兩百多戶人家。

1980年代開始,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與水利維持等理由,開始計劃全面拆除寶藏巖社區,不過拆除過程遭到當地居民陳情與抗議。19807月,寶藏巖從水源保護地正式劃入臨水區的297號都市計畫公園,不過因為涉及新店溪臨水禁建區,除了寶藏巖觀音亭古蹟外,當地的台北市政府正式展開拆遷該地所有違建的計劃。

因為多個社運團體奔走,於抗爭多年後;2004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不過市政府仍堅持所有違建眷村住戶均需搬離,並於2007年初完成所有遷村計劃。

 

參考網站: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B6%E8%97%8F%E5%B7%96

 

#2. 以前的老家 變成停車場

 

#3. 左邊 原是排水溝  下游就是「自來水園區」

 

#4. 旁邊一個說明地圖  以前住這裡  從沒聽說此地

 

#5. 前往「寶藏巖」的地圖

 

#6. 這裡河岸邊  有條自行車道

 

#7. 寶藏巖 從此門進入

 


#8. 很有歷史的廟宇

 


#9. 寶藏巖的歷史源由

 

#10. 左邊 上方是快速道路 

 

#11. 下方是福和橋 還有河濱生態區



#12. 這裡原是違建區

 

#13. 供奉地藏王菩薩

 

#14. 小巷弄 沿山坡而上

 


#15. 形成一個共居聚落

 


#16. 現在成為藝術家 發揮長才的藝術村

 

#17. 處處可見藝術裝置

 


#18. 藝術家進駐

 

#19.  還有住戶  尚未搬遷



#20. 角落   牆面  隨時有驚喜

 


#21. 老樹根 纏在圍牆上

 


#22. 很多果樹上  還有結果子

 

#23. 這裡有住戶 做生意的車

 


#24. 小朋友的鞋子



#25. 空屋 被樹葉圍繞

 


#26. 人去屋空

 


#27. 斷壁殘垣

 



#28. 牆上 藝術家的作品

 

#29. 這裡原是麵店

 



#30. 還有爐灶

 

#31. 這是反核的抗議

 


#32. 只能在小巷弄穿梭

 


#33. 彩色石頭圍牆上

 

#34. 小植物的生長 . 綠意盎然

 

#35.  完全不受時代變遷的影響

 


#36. 顯現旺盛的生命力

 

#37. 這也是一戶人家的外牆

 

#38. 這裡分三區:原住戶 藝術家進駐

 

#39. 還有將蓋青年旅館

 

#40. 保存歷史遺跡 是還原真相  最好的說明

 

#41.  遊客 看導覽圖



#42. 油燈?

 


#43. 隨風飄揚的藝術窗

 


#44. 這顆石頭  像水墨畫


 

#45 .  學生來拍畢業照

 


#46. 會選擇這裡 還真是令人詫異

 


#47. 側拍


 

#48. 代勞拍幾張

 

#49. 三角窗上的小泥塑人

 


#50. 多是來尋找過去  緬懷一番

 

#51. 還有外國人

 

#52. 也聞風而至

 

#53. 目 前 似乎為對外開放

 

#54. 這樣也算一戶人家

 

#55. 波羅密  結果子了!

 

#56. 牆上的磁磚

 

#57. 走過的歲月  是回不來了!但仍保存些許歷史遺跡  供人憑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蔚藍的天空符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3) 人氣()